(資料圖片)
財聯社4月6日訊(記者 黎旅嘉)基金經理掌握的是基金的生命力,特別是明星基金經理的變動更是牽動人心,年初以來,不斷傳出基金經理變更,或是明星基金經理“減負”卸任甚至離職的消息。名單中不乏明星基金經理。
如今,年內明星基金經理離職又添一例。4月1日,英大基金旗下多只基金都發(fā)布了關于基金經理變更的公告,該公司基金經理湯戈在3月31日離任了4只基金,這其中包括2022年的股基冠軍、也是湯戈的代表作英大國企改革主題。
圖片來源:英大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關于基金經理變更公告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今年以來,已有來自58家基金公司的81位基金經理出現變更。有業(yè)內人士指出,在大資管浪潮下,各類金融機構數量的增加和快速發(fā)展加速了高級人才的頻繁流動。
那么,離任基金經理的去向又是如何?針對這些變動,當前業(yè)內又有哪些舉措?
多重因素致基金經理離任
4月1日,英大基金旗下多只基金都發(fā)布了關于基金經理變更的公告,該公司基金經理湯戈在3月31日離任了4只基金,這其中包括2022年的股基冠軍、也是湯戈的代表作英大國企改革主題。
這只基金從2021年8月起由湯戈與張媛共同管理,目前湯戈離任后由張媛獨自管理。
由于湯戈同時還擔任英大基金的權益投資總監(jiān),因此該公司也發(fā)布了關于高級管理人員變更的公告,顯示湯戈的離任原因為“個人原因辭職”。
在業(yè)內看來,湯戈的離任還是比較突然、毫無征兆的。事實上,就在在2月底,他還公開表示2023年A股市場是漸入佳境的準備階段,同時表達了對消費股表現的看好。
無獨有偶,4月1日,寶盈基金發(fā)布公告稱,基金經理陳金偉因個人原因提出辭職,離任寶盈國家安全滬港深股票、寶盈產業(yè)優(yōu)勢等5只產品的基金經理職務。
此外,知名基金經理馮漢杰也于近期離任。3月25日中加基金發(fā)布公告稱,基金經理馮漢杰因個人原因,卸任中加核心智造混合基金、中加轉型動力混合基金等產品的基金經理職務。
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今年以來,已有來自58家基金公司的81位基金經理出現變更。在這些出現變更的基金經理中,年初以來一些管理規(guī)模動輒百億元以上的明星基金經理的“減負”尤為受到市場關注。
如2月21日,泓德基金公告稱,知名基金經理鄔傳雁因工作安排卸任泓德致遠混合等6只基金的基金經理,同時離任泓德基金副總經理職務。在此之前,鄔傳雁管理基金規(guī)模為201.43億元。
2月18日,諾安基金公告稱,蔡嵩松管理的諾安成長增聘基金經理劉慧影,諾安和鑫混合增聘基金經理鄧心怡,兩名新增基金經理均于2022年首度管理基金產品。資料顯示,作為市場明星基金經理,蔡嵩松目前的管理規(guī)模超過290億元。
而在基金經理變更的同時,增聘基金經理的動作也成為基金經理變更乃至離職前的一大信號,由此引來市場關注。
對于增聘基金經理,基金公司往往給出的原因可以歸為幾類:“以舊帶新”培養(yǎng)新生力量、為基金經理“減負”、為業(yè)績不好的基金“搬救兵”,等等。但在這些原因背后,也不乏明星基金經理的離職傳聞,而往往在增聘基金經理后離職的確也成為了事實。
行業(yè)人才流動現新特征
事實上,在基金經理離任后,市場最關注的無疑要數他們的去向。事實上,年初以來,不少離職的基金經理都已確定好了“下家”,如此前恒越基金的高楠去了永贏基金, 此前諾安基金的蔡宇濱去了招商基金, 此前長城基金的何以廣去了興全基金。
此外,隨著年內行情改善預期的逐漸升溫,“奔私”也再度成為不少業(yè)內人士推測基金經理離任“下一站”主要觀察方向。
如近日中基協(xié)公布完成備案的私募基金名單,其中出現了一個熟悉的名字,那就是民生加銀基金的前基金經理黃一明(備案名為黃一洺)。
黃一明擔任法定代表人、總經理的這家私募基金名為海南新國興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南新國興私募),成立于去年3月,今年3月10日完成備案,是一家私募股權、創(chuàng)業(yè)投資基金管理人。
黃一明此前在公募行業(yè)從業(yè)多年,在交銀施羅德、平安基金、民生加銀和華商基金等多家公募基金都有過工作經歷。2020年黃一明離開公募行業(yè)轉投私募,而他加盟的千上(廈門)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千上投資)也是民生加銀基金的另一位前基金經理創(chuàng)辦的。
而根據此前招商證券(600999)發(fā)布的研報,大約七成的基金經理離職后選擇“自立門戶”,而有三成選擇加盟私募平臺。濱利投資基金經理梁濱就表示,“公奔私”在營銷上是具備明顯的優(yōu)勢,在公募基金積累的良好業(yè)績很容易受到渠道方青睞。
但就在“奔私”成為市場關注基金經理們離任“下一站”的同時,同樣出現了“奔私”基金經理回歸公募的趨勢。比如,于洋“奔私”一年后重回富國基金; 徐彥離職正心谷,到大成基金擔任基金經理;投資“老將”朱紅裕加入招商基金并擔任首席研究官;韓會永回歸合煦智遠基金擔任副總經理;劉釗加入博時基金并擔任指數與量化投資部投資副總監(jiān)等。
業(yè)內人士表示,轉戰(zhàn)私募的確是公募基金經理職業(yè)轉型路徑之一。但如今,越來越多私募人才回歸公募行業(yè),加速形成了基金行業(yè)雙向流動的良好行業(yè)生態(tài)。
相關基金產品去還是留?
面對公募行業(yè)人員的頻繁變動,有業(yè)內人士認為,離職人數看起來較多,正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行業(yè)近年來的快速發(fā)展。
Wind數據顯示,2017年,國內公募基金規(guī)模首次突破10萬億元,再到2020年,公募基金規(guī)模達到20萬億元,2022年,公募基金規(guī)模超過26萬億元。公募基金數量也從2019年初的5153只上升到如今超過萬只。
從基金經理人數來看,2019年初,公募基金的基金經理人數在1885人,而如今這一數據已增至3360人,相比2019年的數據增長了78.25%。這就說明,盡管基金經理變動頻繁,但從變更方向上看,任職數量遠多于離任數量。
進一步來看,Wind數據顯示,截至4月6日,年內行業(yè)新聘基金經理數量達到94位。也就是說,在1位基金經理離任的同時,也有超過1位新聘基金經理上崗,行業(yè)新人層出不窮,表明基金行業(yè)大發(fā)展背景下行業(yè)向心力正持續(xù)吸引人才。
就基金經理離職后對公募基金的影響而言,有業(yè)內人士就強調,從個人與平臺關系的角度來看,優(yōu)秀的基金經理與優(yōu)秀的公司平臺始終是相互成就的關系。個別基金經理的離任并不會對公司經營產生實質性影響,對團隊價值投資體系的完善與發(fā)展影響更加有限。
不少基金公司也正著力打造平臺化、團隊化的投研體系。例如,在投研體系建設方面更加注重通過平臺化、團隊化來提高整體投資管理能力,增強組合管理的專業(yè)性、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一是通過集聚整合內外部資源、內部研究共享等多種措施,打造統(tǒng)一的投研平臺,為公司整體投研活動提供基礎。二是由風格相近或不同策略的投資人員組成投資團隊,依托投研大平臺,在遵守統(tǒng)一風控標準的前提下進行特色化、專業(yè)化發(fā)展,不斷做專做深。三是在投研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建立客觀、清晰、可預期的培養(yǎng)路徑,形成科學、穩(wěn)定的人才梯隊,提升人才儲備的“厚度”,做好投研能力的積累和傳承。
那么,在基金經理離職后,對于此前管理產品的投資者而言,是去還是留?
天天基金強調,對于基民而言,若持有的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出現基金經理離任的情況,可以觀察兩點來決定是否繼續(xù)持有基金:其一,基金經理離任原因。如果是公司內部調整,影響不大;如果比較認可原來的基金經理,不妨贖回后繼續(xù)關注他的后續(xù)動向。其二,觀察新任基金經理的過往業(yè)績和投資策略,可以給新基金經理四五個月的“考察期”。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