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尖銳的對決,往往越不需要過多的鋪墊,就在汽車市場越來越卷的時候,長城汽車一則舉報信直接將比亞迪和自己送上了風口浪尖,兩大國產汽車巨頭的矛盾也就此浮上水面。
近日,長城汽車發(fā)布了一則官方聲明,稱長城汽車已于4月11日向生態(tài)環(huán)境部、國家市場監(jiān)督管理總局、工業(yè)和信息化部遞交舉報材料,就比亞迪秦 PLUS DM-i、宋 PLUS DM-i采用常壓油箱,涉嫌整車蒸發(fā)污染物排放不達標的問題進行舉報。
(資料圖片)
很快,#長城官方舉報比亞迪#的話題就登上熱搜,有網友調侃稱,自己以為的“商戰(zhàn)”是竊取商業(yè)機密、收購對家股份,沒想到最真實的商戰(zhàn)往往采用最樸素的方式,但這樣的“商戰(zhàn)”真的能攪動汽車行業(yè)嗎?同行之間真的沒有溫情可言?
兩家積怨已久?
在長城怒懟比亞迪后,比亞迪在當天就做出了回應,言辭之間也并不客氣,聲明第一句就是“堅決反對任何形式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并保留法務訴訟的權利”。
整篇回應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兄弟你夠了,偷偷買我的車送去檢查,還來舉報我,長城怎么可以又做運動員又做裁判?建議車圈同行少做點抓人小辮子的事,讓車圈良性發(fā)展。
比亞迪品牌及公關處總經理李云飛也親自下場,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表示,“吹滅別人的燈,并不會讓自己更加光明;阻擋別人的路,也不會讓自己行得更遠”,暗搓搓諷刺長城汽車自己走不好,就給別人下絆腳石。
事實上,兩家車企高管在一些公開場合里,也早已有過不少次的言語交鋒,雙方之間的積怨已是由來已久。
在今年3月的長城汽車新能源干貨大會上,長城汽車副總裁傅小康就抨擊了當下的輿論環(huán)境,稱有的企業(yè)利用網絡水軍、自媒體煽動網友情緒,打著捍衛(wèi)正義的旗號,到處進行道德討伐和挑撥,消費國民情感。
在5月的哈弗梟龍系列上市發(fā)布會上,長城汽車總裁穆峰又再次提到“有的車企將控制輿論當做第一生產力,贏了銷量,輸了底線”。
雖然兩次講話都沒有提到任何一家車企,但像“國民情感”這樣的關鍵詞,也讓不少網友都將“炮轟對象”直接指向了比亞迪。
而長城原總經理王鳳英也在2022年的一次媒體采訪中表示,比亞迪的股價非常好,但她認為比亞迪的產品就是為了融資而設計的,要的就是新能源的概念,那它的股價就不一樣。雖然王鳳英是在贊美比亞迪的股價走勢,但也難免讓人聽出弦外之音,言下之意是認為比亞迪沒有產品力,只是在投資本市場所好。
長城汽車一直有意無意地“碰瓷”比亞迪,當中有何深意?最為直接的恐怕是同為國產汽車品牌,兩者之間巨大的銷售差距了。
據中汽協(xié)統(tǒng)計分析,2023年1-4月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前十位的企業(yè)集團中,比亞迪穩(wěn)居第一,市場份額為34.3%;而長城汽車則排在第十,市場份額為1.9%。但在2019年新能源車尚未崛起時,長城當年的銷量為106萬輛,在自主品牌中僅次于吉利,而彼時比亞迪的銷量還不到長城的一半。
而更重要的是,長城汽車所舉報的車型,不僅是比亞迪的銷量擔當,更是長城旗下新款新能源車的對標競品,比亞迪宋 PLUS DM-i與長城哈弗梟龍就是兩款直接競爭的車型。
值得一提的是,長城早在4月11日就提交了舉報材料,但卻在5月25日才對外發(fā)布,而這天正是比亞迪新車發(fā)布會的舉辦節(jié)點,這波“踩場子”的意味也不言自明。
為何偏偏是常壓油箱
有些神奇的是,在一番口舌大戰(zhàn)后,似乎兩家車企都暫時沒討到什么好處,長城在兩個交易日內累計跌了超過10%,而比亞迪則跌了5%左右,率先挑起戰(zhàn)事的長城,反而跌得更多。
輿論場上,風向也并不一致,有的網友認為,長城汽車銷量拼不過競爭對手,就直接搞一出舉報行為,似乎不夠光明磊落,還容易給消費者留下負面印象。
也有的網友認為,長城大張旗鼓掏錢買了兩輛比亞迪送去檢測,結果拿著放大鏡驗了半天就只有一個“環(huán)保問題”,是否證明比亞迪這車質量還是過關的,比亞迪的潛在用戶可以放心購買了。
那到底常壓油箱的問題對汽車質量有沒有大影響,目前也有一些專業(yè)人士給出了自己的意見。
首先得明確的是常壓油箱和高壓油箱的區(qū)別,其實就在于油箱內部的壓力不同。通常來說,PHEV(插電式混動汽車)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發(fā)動機運行時間短,碳罐沖洗機會少,導致碳罐內的油氣無法及時沖洗充分,應該使用的是高壓密閉油箱,可以更好收集行駛過程中油箱內揮發(fā)油氣。
換句話說, PHEV一般情況下不應該使用常壓油箱。因此,也有網友質疑,比亞迪的回應在避重就輕,只是提出長城送檢的車輛不符合國標要求的送檢狀態(tài),因此此次檢測無效,卻沒回答檢測車輛到底配置了什么油箱?
有業(yè)內人士表示,要解決汽車多余的汽油蒸發(fā)物問題,一則是配備更大的碳罐,或者使用高壓油箱,配置FTIV(燃料箱隔離閥),但無論選擇哪種方法,必然會提高制造成本,比亞迪一直都是以高性價比為賣點,對成本問題自然也會更敏感。
當然,到底比亞迪在這一問題上有沒有超出國家標準,就還是需要交由專業(yè)機構來鑒定了。
坊間還有一種聲音則認為,比亞迪似乎沒有擔起“大企風范”,相較于其它國產車企而言,比亞迪的電動車技術有著多年的技術積淀。但比亞迪也沒必要把整個新能源車行業(yè)的紅利都吞下,而是應該把一些代差的技術適當公開給其他廠商。
自己用最好的,其他人用還可以的,這樣大家都有錢賺,也能更刺激行業(yè)的良性發(fā)展。
看似誰都有道理,但商城如戰(zhàn)場,有時候要分出個勝負來,企業(yè)間還真的不能只是光打嘴仗,歸根結底,還得靠產品說話。
同行能否一家親?
事實上,長城和比亞迪之間也有過琴瑟和鳴的美好時光,2021年,比亞迪免費將“魏”的商標轉讓了給長城,長城汽車魏牌負責人李瑞峰曾表示“天下車企一家親”。
2022年,長城汽車則將“登陸艦”商標轉讓了給比亞迪,對于反贈“登陸艦”給比亞迪一事,長城汽車表示,是為了實現(xiàn)中國品牌共同進步而努力。
但還不到一年的時間,兩者就從“哥倆好”變成“窩里斗”,說白了在競爭的重壓之下,同行之間實在難有“純友誼”,且同行間的舉報也并非沒有先例,幾年前,格力與奧克斯之間就發(fā)生了一起類似的事件。
2019年,格力電器發(fā)布了一封舉報信,稱經格力電器實驗室實測,并經過第三方機構檢測驗證,奧克斯部分型號空調產品與其宣傳、標稱的能效值差距較大。
格力之所以直接開撕奧克斯,一方面是因為兩者此前在專利技術上已有多起官司,另一方面在品牌定位上,奧克斯也一直對標格力的“品質定位”,兩者要走的路如此相似,自然是一山不能藏二虎。
不過,跟此次“長城比亞迪事件”相似,公開舉報之后格力自身股價也出現(xiàn)下跌,但由于奧克斯產品確實存在質量問題,奧克斯的市場份額此后也逐年走低。
越是集中的市場,剩下的大企業(yè)往往也不多,誰也不想讓對方實現(xiàn)壟斷,自己把市場拱手讓出,因此,越是打不過你,就越要想辦法搞你,不能把你打敗,也不能讓你太得意。
但舉報行為對打擊對方到底有沒有用,坦白說,還是有一定的影響,比如確實存在產品質量問題的奧克斯,確實試圖通過“二選一”壟斷市場的阿里等,最終都受到了相應的處罰。
如果舉報的是事實,那么揪出不合理、不合法的地方,讓同行加以改正,確實也能改善行業(yè)的競爭環(huán)境,讓更多企業(yè)保持敬畏之心,把重心放在產品之上。
但企業(yè)要長遠發(fā)展,必然不能把“舉報”作為一個競爭手段,市場經濟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會自動消滅那些做不好產品、不努力服務的企業(yè),消費者才是最終的裁判員,而企業(yè)做好運動員的本分,良性競爭才能繼續(xù)。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