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袈裟指的是纏縛于僧眾身上之法衣,以其色不正而稱名。
(資料圖片)
2、又作蓮服、袈裟野、迦邏沙曳、迦沙、加沙、迦羅沙曳。
3、意譯為壞色、不正色、赤色、染色等。
4、為佛教僧眾所穿著的法衣,以其色不正,故有此名。
5、佛教傳入中國后,漢魏時穿赤色衣(被赤衣),后來又有黑衣(緇衣)、青衣、褐色衣。
6、唐宋以后,朝廷常賜高僧以紫衣、緋衣。
7、明朝佛教分禪(禪宗)、講(天臺、華嚴(yán)、法相宗)、教(又稱律,從事喪儀、法事儀式)三種類別,朝廷明令規(guī)定禪僧穿茶褐色衣和青絳玉色袈裟,講僧穿玉色衣和綠絳淺紅色袈裟,教僧穿皂衣和黑絳淺紅色袈裟,然后來一般皆穿黑衣。
8、披著法袈裟有通掛左右肩之“通肩”,與裸露右肩披掛左肩之“偏袒右肩”兩種。
9、于對佛及師僧修供養(yǎng)時,偏袒右肩;若外出游行或入俗舍時,披通肩法。
10、擴(kuò)展資料穿著規(guī)定將衣之兩端,由左肩披至右脅下后,將環(huán)掛于扣或鉤上固定,稱為搭衣。
11、坐禪時則可覆搭兩肩,稱為通肩相、福田相;而在禮佛時,則必露出右肩,稱為偏袒右肩。
12、此外,當(dāng)法衣不穿著時,則用衣囊(又作衣袋)裝盛,以便攜行。
13、 又三衣、五衣均為佛陀所制定之衣,故稱制衣。
14、此外,佛應(yīng)對方需要而允許其穿著之衣,稱為聽衣。
15、制衣與聽衣,合稱為“二衣”。
16、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袈裟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佛教法衣。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免責(zé)聲明:本文由用戶上傳,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