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本報訊(記者 何鋼)小松濤巷更新區(qū)域居民完成搬家交房后,現(xiàn)場已進入到拆違清雜階段。記者昨天在現(xiàn)場看到,經過半個多月的實施,小松濤巷的原有巷道肌理如今已漸漸露出真容。而圍繞街區(qū)更新開展的綠色低碳課題研究也正式啟動。
從淮海路走入狹窄的小松濤巷,這里除了幾幢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居民樓,更多的是低矮的房屋。小松濤巷9號是一排老式瓦房,居民夏寶珍住在最邊緣一間20多平方米的房子內。由于居住面積太小,她在門口搭建了一個簡易廁所。昨天,看到搭建的廁所已經拆除,露出了巷道的肌理,夏寶珍感慨萬千——告別了蝸居,自己的安居夢終于要實現(xiàn)了!
小松濤巷17號,幾間并排的老式閣樓房屋已破敗不堪,斑駁的墻體里可見民國風格青磚甚至明城磚。經過工人的清理,原本搭建密集、空間狹窄的區(qū)域豁然開朗,院落的構造與通行的小路漸漸顯露出來。
“你看這入口寬度也就1米左右,機械進不來,所有的違建拆除和雜物清理都是靠人工。”建設單位歷保集團小松濤巷更新指揮部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場地內各類電線雜亂、違建多、老式磚多,人工清理也體現(xiàn)了對老建筑的保護?,F(xiàn)場清理完成后,還要進行考古工作,包括城磚的調查與回收,為正式啟動實施街巷更新創(chuàng)造條件。
小松濤巷身處南京繁華地段,然而這里超70%住戶居住面積不足30平方米。由于建設年代久,存在著建筑結構安全隱患、地塊私搭亂建、消防通道無法滿足要求等問題。因此,城市更新既肩負著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民生使命,也有對歷史建筑修繕再利用、彰顯歷史文化的要求。2021年開始,小松濤巷啟動更新前準備,并于去年被列入江蘇省首批城市更新試點項目。經過29場居民議事會的推動,實現(xiàn)了50戶更新戶100%簽約,并于今年4月全部搬遷完畢。
在清理違建和雜物的同時,一場由東南大學牽頭的居住類地段城市更新綠色低碳設計和碳足跡跟蹤研究也正式開題。
東南大學建筑學院副院長鮑莉表示,綠色低碳不能簡單理解為植物景觀或者建造工藝,而應體系化。街巷肌理的恢復和疏通,一方面體現(xiàn)了歷史文化價值,同時也具有生態(tài)價值。面對極端的小面積住宅,引入高效空間概念,通過層高提升80厘米,可使生活空間增加60%,讓每一戶都能得到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此外,底層設計商業(yè)空間,功能復合,也能提高土地價值,讓生活更便捷。街區(qū)的低碳化和生活環(huán)境的改善,這也是城市更新的綠色目標,從而在有限的城市空間,實現(xiàn)社會、經濟和環(huán)境的最大價值。
根據(jù)更新方案,小松濤巷將采用“留、改、拆”模式,拆除部分危舊房屋,同時新建2幢多層住宅樓,對現(xiàn)存歷史建筑原址保留并復建修繕,形成具有歷史風格的街巷組團。通過個性化設計,近10種戶型方案可滿足19平方米至70多平方米的居住需求,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更新改造。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