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詩 步出夏門行 觀滄海 東漢 曹操 東臨碣(jié)石,以觀滄海。
(相關(guān)資料圖)
2、 水何澹澹(dàn dàn),山島竦峙(sǒng zhì)。
3、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4、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6、 幸甚至哉(zaī),歌以詠志。
7、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字孟德,小名阿瞞、吉利,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
8、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人,漢族。
9、政治軍事方面,曹操消滅了眾多割據(jù)勢力,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區(qū)域,并實行一系列政策恢復(fù)經(jīng)濟生產(chǎn)和社會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國的基礎(chǔ)。
10、文學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動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為代表的建安文學,史稱建安風骨,在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筆。
11、 魏朝建立后,曹操被尊為“武皇帝”,廟號“太祖”。
12、 [編輯本段]注釋 臨:登上,有游覽的意思。
13、 碣(jié)石:山名。
14、碣石山,在現(xiàn)在河北省昌黎縣的碣石山。
15、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烏桓時經(jīng)過與此。
16、 何:多么 澹 澹(dàn dàn):水波搖蕩的樣子。
17、 竦 峙(sǒng zhì):高高聳挺立。
18、竦通“聳”,高。
19、峙:挺立。
20、 蕭瑟:樹木被秋風吹動的聲音。
21、 星漢:銀河。
22、 幸:慶幸。
23、 至:極。
24、 幸甚至哉:慶幸得很,好極了。
25、 詠志:即表達心志。
26、 最后兩句與本詩正文沒有直接關(guān)系,是樂府詩結(jié)尾的一種方式。
27、 選自《樂府詩集》這是樂府詩《步出夏門行》中的第一章。
28、 [編輯本段]賞析 頭二句點明“觀滄?!钡奈恢茫涸娙说巧享偈巾敚痈吲R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
29、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
30、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點像繪畫的粗線條。
31、在這水波“澹?!钡暮I?,最先映入眼簾的是那突兀聳立的山島,它們點綴在平闊的海面上,使大海顯得神奇壯觀。
32、這兩句寫出了大海遠景的一般輪廓,下面再層層深入描寫。
33、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34、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35、”前二句具體寫竦峙的山島:雖然已到秋風蕭瑟,草木搖落的季節(jié),但島上樹木繁茂,百草豐美,給人生意盎然之感。
36、后二句則是對“水何澹?!币痪涞倪M一層描寫:定神細看,在秋風蕭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瀾,洶涌起伏。
37、這兒,雖是秋天的典型環(huán)境,卻無半點蕭瑟凄涼的悲秋意緒。
38、作者面對蕭瑟秋風,極寫大海的遼闊壯美:在秋風蕭瑟中,大海洶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島高聳挺拔,草木繁茂,沒有絲毫凋衰感傷的情調(diào)。
39、這種新的境界,新的格調(diào),正反映了他“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40、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41、”前面的描寫,是從海的平面去觀察的,這四句則聯(lián)系廓落無垠的宇宙,縱意宕開大筆,將大海的氣勢和威力托現(xiàn)在讀者面前:茫茫大海與天相接,空蒙渾融;在這雄奇壯麗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漢(銀河)都顯得渺小了,它們的運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納。
42、詩人在這里描寫的大海,既是眼前實景,又融進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張,展現(xiàn)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偉氣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勢態(tài)。
43、這種“籠蓋吞吐氣象”是詩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藝術(shù)境界。
44、言為心聲,如果詩人沒有宏偉的政治抱負,沒有建功立業(yè)的雄心壯志,沒有對前途充滿信心的樂觀氣度,那是無論如何也寫不出這樣壯麗的詩境來的。
45、過去有人說曹操詩歌“時露霸氣”(沈德潛語),指的就是《觀滄?!愤@類作品。
46、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47、”這是合樂時的套語,與詩的內(nèi)容無關(guān),就不必細說了。
48、 [編輯本段]特色 《觀滄海》這首詩,從字面看,海水、山島、草木、秋風,乃至日月星漢,全是眼前景物,這樣純寫自然景物的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曹操以前似還不曾有過。
49、它不但通篇寫景,而且獨具一格,堪稱中國山水詩的最早佳作,特別受到文學史家的厚愛。
50、這首詩寫秋天的大海,能夠一洗悲秋的感傷情調(diào),寫得沉雄健爽,氣象壯闊,這與曹操的氣度、品格乃至美學情趣都是緊密相關(guān)的。
51、 在這首詩中,景和情是緊密結(jié)合著的。
52、作者通過寫滄海,抒發(fā)了他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
53、但這種感情在詩中沒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蘊藏在對景物的描寫當中,寓情于景中,句句寫景,又是句句抒情。
54、“水何”六句雖然是在描繪生氣勃勃的大海風光,實際上在歌頌祖國壯麗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熱愛祖國的感情。
55、目睹祖國山河壯麗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詩人要統(tǒng)一祖國的強烈愿望。
56、于是借助豐富的想象,來充分表達這種愿望。
57、作者以滄海自比,通過寫大海吞吐宇宙的氣勢,來表現(xiàn)詩人自己寬廣的胸懷和豪邁的氣魄,感情奔放,卻很含蓄。
58、“日月”四句是寫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發(fā)展的高潮。
59、宋人敖陶孫說曹詩“如幽燕老將,氣韻沉雄”。
60、《觀滄?!愤@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這與一個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風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讀其詩如見其人。
61、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領(lǐng)大軍征伐當時東北方的大患烏桓。
62、這是曹操統(tǒng)一北方大業(yè)中的一次重要戰(zhàn)爭。
63、遠征途中,他寫下了樂府歌辭《步出夏門行》(屬于《相和歌·瑟調(diào)曲》)。
64、這一組詩包括五個部分,開頭為“艷”辭,即序詩,以下各篇分別取詩句命名,依次為《觀滄?!?、《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龜雖壽》。
65、從音樂曲調(diào)上說,五個部分是一個整體,從歌詞內(nèi)容上看,四篇則可以獨立成篇。
66、 《觀滄?!肥沁@年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
67、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劃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xiàn)較早的名作之一。
68、首二句“東臨碣石,以觀滄?!?,寫詩人于揮師北伐之際來到碣石山下,登高觀海。
69、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樂亭縣西南(一說在今河北省昌黎縣西北),漢時還在陸上,面對著渤海,六朝時由于地質(zhì)變動,沉于海中。
70、詩人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只見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71、澹澹,水波動蕩狀。
72、竦峙,島嶼高聳的樣子。
73、詩人登高遠眺,舉目所及只見一望無垠的大海波搖浪涌,海中的島嶼高高矗立。
74、這是多么遼闊、多么壯觀的景象!在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都曾東巡至此,刻石觀海。
75、如今詩人站在秦皇、漢武游蹤所到之處,居高臨下,望著水天相連的蒼茫大海和海中高聳的島嶼,想到中原地區(qū)已經(jīng)平定,北伐烏桓也已取得決定性勝利,北方統(tǒng)一即將實現(xiàn),心情該是何等激奮!這時,詩人的目光注視著海上的島嶼,眼前是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76、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77、”樹木百草,生長十分繁茂,一陣蕭瑟的秋風吹過,海面上涌起滾滾的波濤。
78、盡管蕭瑟的秋風給人以悲涼蕭殺之感,但是疾風勁草,方顯其英雄本色;洪波洶涌,愈見其生命不息!這是對自然環(huán)境的真實描繪,也是詩人主觀感受的具體寫照。
79、曹操在取得一連串的戰(zhàn)爭勝利之后,他覺得自己的雄圖偉業(yè)猶如這樹木百卉一樣,生機勃發(fā),也為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滿生命的活力。
80、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
8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82、”日月的運行好像出沒于大海的懷抱之中,燦爛的銀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內(nèi)。
83、請看,這就是大海的氣魄,大海的胸懷。
84、真是太壯觀、太奇?zhèn)チ恕?/p>
85、 《觀滄海》一詩全篇寫景,其中并無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詞,但是誦讀全詩,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詩人的情懷。
86、通過詩人對波濤洶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動描繪,使我們仿佛看到了曹操奮發(fā)進取,立志統(tǒng)一國家的偉大抱負和壯闊胸襟,觸摸到了作為一個詩人、政治家、軍事家的曹操,在一種典型環(huán)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動。
87、全詩語言質(zhì)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為歷代讀者所激賞。
88、沈德潛在《古詩源》中評論此詩“有吞吐宇宙氣象”。
89、這是很精當?shù)摹?/p>
90、 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边@個題目是后人加的。
91、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和樂時加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nèi)容沒有聯(lián)系。
92、 作者簡介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93、三國時政治家、軍事家、詩人。
94、字孟德,小名阿瞞,沛國譙縣(今安徽亳(bo,二聲)州市)人。
95、建安文學代表人物。
96、 初舉孝廉,任洛陽北部尉,遷頓丘令。
97、后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和討伐董卓的戰(zhàn)爭中,逐步擴充軍事力量。
98、初平三年(公元192年),為袞州牧,分化、誘降青州黃巾軍的一部分,編為\"青州兵\"。
99、建安元年(196年),迎獻帝都許(今河南許昌)。
100、從此用其名義發(fā)號施令,先后削平呂布等割據(jù)勢力。
101、官渡之戰(zhàn)大破河北割據(jù)勢力袁紹后,逐漸統(tǒng)一了中國北部。
102、建安十三年,進位為丞相,率軍南下,被孫權(quán)和劉備的聯(lián)軍擊敗于赤壁。
103、封魏王。
104、子曹丕稱帝,追尊為武帝。
105、 他在北方屯田,興修水利,解決了軍糧缺乏的問題,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恢復(fù)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quán)。
106、所統(tǒng)治的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得到恢復(fù)和發(fā)展。
107、精兵法,著《孫子略解》、《兵書接要》等書。
108、善詩歌,《蒿里行》、《觀滄海》等篇,抒發(fā)自己的政治抱負,并反映漢末人民的苦難生活,氣魄雄偉,慷慨悲涼。
109、散文亦清峻整潔。
110、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有明人輯本。
111、今有整理排印本《曹操集》。
112、留下了20幾部作品。
113、 [編輯本段]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114、(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115、) 水波多么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聳立在水中。
116、(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117、)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的很茂盛。
118、(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119、 ) 水面上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120、(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121、) 雄偉的太陽和皎潔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12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燦爛的銀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123、(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124、) (這里用了互文的手法) 喜悅高興到了極點,用這首詩歌來抒發(fā)自己的心愿 志向.(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25、)譯文 登上高高的碣石山,來眺望蒼茫的大海。
126、(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127、) 水波多么洶涌澎湃,山島高高的聳立在水中。
128、(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129、) 山島上有叢生的樹木,各種各樣的奇花異草生長的很茂盛。
130、(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131、 ) 水面上吹起蕭瑟的秋風,水中涌起了水花波浪。
132、(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133、) 雄偉的太陽和皎潔的月亮,好像在大海里升起。
13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燦爛的銀河,好像出自大海里。
135、(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136、) (這兩句用了互文的手法) 喜悅高興到了極點,用這首詩歌來抒發(fā)自己的心愿志向。
137、(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138、) 【字詞句基礎(chǔ)知識舉要】 滄海 “滄?!币辉~,可泛指大海,因為海水蒼色,一望無際,故稱。
139、如葛洪《抱樸子·窮達》:“井蛙之不知蒼?!?。
140、蒼海:即滄海,大【字詞句基礎(chǔ)知識舉要】 海。
141、 “滄?!庇肿鳀|海的別稱。
142、本詩“東臨碣石,以觀滄?!保皽婧!敝笘|海。
143、《初學記》六解釋道:“按東海之別有澥(xiè),故東海共稱渤海,又通謂之滄海。
144、這里說的東海泛指我國東部海域,與今天特指浙江以東的海域“東?!辈煌?。
145、 澹澹 “澹?!钡谋玖x是水波動的樣子。
146、本詩“水何澹澹”即用此義。
147、還可以形容心神恬靜的樣子。
148、如劉向《九嘆·愍命》“情澹澹其若淵”。
149、又可形容廣漠。
150、如杜牧《登樂游原》“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151、(澹澹:形容天空遼闊廣漠。
152、) 蕭瑟 “蕭瑟”,是聯(lián)綿字,用作形容秋風的聲音,出自宋玉《九辯》“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153、本詩“秋風蕭瑟”用本義。
154、又寫作“蕭颯”。
155、 “蕭瑟”又可用來形容寂寞凄涼。
156、如杜甫《詠懷古跡》之一:“庾信平生最蕭瑟,暮年詩賦動江關(guān)。
157、” 燦爛 “燦爛”是疊韻聯(lián)綿字,光彩耀眼的意思,也可以用來形容辭藻華美。
158、本詩“星漢燦爛”,燦爛,光彩耀眼。
159、張衡《思玄賦》“文章奐以燦爛兮”,燦爛:辭藻華美。
160、又寫作“粲爛”。
161、 歌以詠志 詩歌的附加語。
本文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guān)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