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條龍,世界第一,據(jù)居小溪。
我來自明朝永樂年間,祖輩陳祚把我從南京帶來,三世祖及后世子孫把我發(fā)揚光大。有幸成為他們中的一員,見證了600年來,小溪的起起落落,歷史變遷;曾歷經(jīng)“縉云云山何崖巍,大朵小朵共蓉開”的靜謐繁華,也曾歷經(jīng)“國破山河在,春城草木生”的艱難歲月,更曾歷經(jīng)“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的躓趵不前。
我以為,一條潛龍須久困在此,難以“飛龍在天”。不曾料到,“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我清晰的記得,70多年前,一朵“紅色”的祥云,帶給小溪“紅色”的記憶。西鄉(xiāng)最早的共產(chǎn)黨員之一陳官柱,值得我們永遠紀念;30多年前, 全國勞動模范陳再新,如此榮光。
回看今天,在小城鎮(zhèn)綜合整治的路上,“紅色”依舊在,而色更鮮艷。
街道、村干部披波斬刺,踏浪而行。“天上不會掉餡餅,摞起袖子加油干”,他們把“金色”當成了主打色。全面整治下小溪市場的店面房63間,投資共計700萬元;新建村級辦公場所4000平米,投資共計 600萬元;重新出租小場市場一樓店面1500平米,回收租金15萬元/年;探索性的開辦 “下小溪夜市”,回收租金12萬元/年;承續(xù)性的日市還是那么的熱鬧;“龍騰休閑小鎮(zhèn)”醞釀再出發(fā)。小城鎮(zhèn)綜合整治后,一個“多金” 的小溪會讓我刮目相看。
回看今天,雖然陳祚老祖宗留下的“清泉繞屋不知暑,綠樹當窗聞讀書”的詩句中的場景已難再復(fù)制,但對“綠色”的向往已駐足百姓心間。“劍之所指,人心所向”,小城鎮(zhèn)目標過半,全域整治亂堆亂放20000 平米,清除衛(wèi)生死角500個,清運垃圾30 噸,清理河道2000米,投入人力物力600名,綠植面積2000平米。“綠色”可期,道路可盼,未來可許。
我期盼,“三色”絳彩久繞下小溪,扭轉(zhuǎn)乾坤力爭創(chuàng)新篇。
我展望,一個“歸來稚子候柴門,松花釀熟酒盈樽”的傳統(tǒng)風格的下小溪,一個“有時采藥仙都澗,瀟灑人看行地仙”的美妙的下小溪,終歸會成為龍騰盛世之地。
我想,小城鎮(zhèn)綜合整治,下小溪,他定能行!
不負春光不負卿,不負龍騰轉(zhuǎn)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