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先把壓歲錢給媽媽,攢著等你上大學”“孩子還小,哪懂怎么花錢?”……這些話是不是很熟悉?春節(jié)期間,孩子們都會收到或大或小的紅包,可是這么多錢,難道要一股腦給孩子自己花掉嗎?
當然不是,春節(jié)期間,也是教孩子理財?shù)暮脮r機。學會如何保存錢,處理錢,也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重要一步??纯催@位媽媽給的建議吧!
春節(jié)期間,孩子們手中的“壓歲錢”“過年錢”是最多的,有的孩子一拿到錢就被大人強行“拿走”了,有的孩子則沒有管束隨意亂花沒有規(guī)劃。
管和不管都是一個問題。關于孩子理財這件事,其實不同階段的孩子有不同的培養(yǎng)方式,今天就讓小編用一些真實例子來歸納分享一下,從小學到大學,培養(yǎng)孩子健康金錢觀和理財能力的方法。
1
小學&初中階段
一個朋友教給我這樣的方式:他一個禮拜給孩子三十元零用錢,而且規(guī)定了十元錢存起來,十元花掉,十元做善事。
這個方法真讓我激賞不已。
大家肯定都知道,初中、小學的孩子,他們對數(shù)字的觀念和價值并沒有很強的印象。但一個禮拜三十元對于小孩子來說是屬于非常容易了解,一點都不復雜的范圍,所以連小學一年級的孩子都有辦法理解并運用這個零用錢規(guī)則。
提醒:在教育孩子金錢觀時,各位父母要注意循序漸進,將范圍設在孩子能駕馭的范圍里,揠苗助長,一下子超越他們的認知概念,那樣會讓孩子們感到困惑。
這個朋友指導孩子將錢分成三份來處理,我們來看下每份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份存起來。儲蓄是美德,從小培養(yǎng)孩子儲蓄的好習慣;
第二份要用掉。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這么小怎么可以自己花錢呢?小孩子怎么知道錢得要花在刀刃上?這是不是從小養(yǎng)成了愛亂花錢的壞習慣?應該全部存起來才對!
但,孩子只懂存錢,不懂如何花錢未必是件好事。
如果沒有好好建立健康的消費觀,等到成人后,他可能拿到一大筆錢就傻住了,不是一下子把它花光就是當個守財奴,讓錢失去了它的價值。
其實吧,孩子也有自己花錢的需要,比如小朋友過生日,總要表示一下,這個錢就不用再向爸爸媽媽要;再比如,吃零食的時候也可以自己做打算,這一塊錢買了糖果就不能買餅干,孩子無形之中也有了理財?shù)挠^念。
第三份錢拿去做善事。讓孩子從小學會愛這個世界,也不錯。
這種方式適用于小學及初中的孩子,可以安全又健康地讓孩子從小了解金錢/理財/儲蓄/消費的觀念。
2
高中階段
這是我在女兒高中時嘗試過的方法。我其實是個非常非常懶的媽媽,而眾多瑣事中最讓我厭煩的就是管理家里的預算。
那一次我真的就是突發(fā)奇想,既然我真的想懶就懶到底吧!
于是我把家里的一個月的家用拿給女兒。
平常一個月只有一點點零用錢的她眼睛發(fā)亮,口水直流,問我:“這是要給我的?”(想多了吧)
我說:“不是的,這個是一個月的家用,由你來當家。如果到月底還有剩的話,剩下的錢都是你的,不夠的話你自己從積蓄中補回來。”
女兒吞了一口口水,不曉得要不要跟我這個“魔鬼”交換條件。
不答應也不行,反正這件事情我已經(jīng)決定啦,就由她來當家,我輕松一個月多好。我就是想要懶一個月多好啊,什么都不用管。
從那天開始,女兒到哪里都隨手關燈,飯吃得一干二凈,雖然女兒平常就很節(jié)省了,現(xiàn)在更不得了了,買東西一定要貨比五家仔細考慮再考慮才敢下手。
有時候我們周末吃個小館子,她都很擔心,跟我說:“不用不用了,還是在家里吃就可以了。還有,其實把剩菜吃吃,或者吃泡面也可以呀。”
其實我們家平常過得非常簡單,也很少有什么特殊的開銷。那天跟女兒出門,我買了一個硬硬的紐約貝果。是十塊錢吧。我請店員幫我再加涂上奶油,貝果烤了之后涂厚厚的奶油是蠻好吃的,也就不會那么干澀了,話還沒說完,女兒立刻說:“不用!不用!不用奶油了!這樣就可以了!”
然后瞪了我一眼,跟我說:“奶油還要加三塊錢??!”我那天只好就啃著硬硬的貝果,我跟女兒說你也不要那么摳吧,摳到媽媽身上來了。
就這樣子,女兒把家里用的錢細心地記錄下來,我們要花錢之前也要得到她的許可。到了第三個星期的時候,她就發(fā)覺不對了,錢不夠用了。當時講好的一個月的預算已經(jīng)見底了。
其實這個方法在去年的時候我已經(jīng)讓我家老大試過了。老大今年已經(jīng)上大學,不住在家里了,所以這個事情就由老二來實踐。老大去年也是到了第三個禮拜就發(fā)覺錢不夠用了,原來,我是故意把錢算少的,這樣更能讓孩子了解錢真的不是好賺的。
老大還比較有良心地說:“我要去找工作了。”
老二比較賴皮,直接宣布破產(chǎn),還要我追加預算。
3
大學階段
講完小學、初中跟高中的方法,再來講講大學的方法。
大學正是孩子們開始遠離家人,學習獨立,慢慢進入社會的成長階段。
在人開始學習獨立時,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財務獨立。
我對大兒子的教育方式是:做預算表,把所有必須的開銷算出來。除去家里已經(jīng)支付過的學費、三餐費,他還需要的可能有交通費、跟朋友出去玩的餐飲娛樂費,當然,還有交女朋友的錢,也是要算進去的。
預算給了兒子后,花費剩下的余額款項留起來算他的,若是不夠花的,他必須自己想辦法補足。
所以我兒子在上大學前就在想找工作了,一方面,通過高中時期掌管家用的方式,他已經(jīng)了解錢不好賺;另一方面他覺得靠自己賺錢非常有成就感。
最后比較重要的一點就是,大學生可以刻意培養(yǎng)他的理財觀。
兒子在入大學時,家里長輩給了他一小筆錢當作獎勵,我跟他說“把這個錢加上你過去每年的儲蓄,當作理財基金,你才十八歲,不要怕輸,全部輸?shù)粢矝]關系,我要你現(xiàn)在開始去投資。”
只要學過理財觀念的朋友們都知道:十八歲開始投資,復利之下,不管投資什么東西,三十年后都是非常驚人的,這跟你28歲、38歲才開始投資,報酬率完全不一樣。
兒子自己又去找了理財方面的書,也參加了學校的理財社團、金融社團,研究怎么把一筆小小的資金錢滾錢,我還開他玩笑說:“將來你娶媳婦還要靠這筆錢呢!”
以上就是我自己在任教時學到的,在家育兒時使用的,和家長朋友們一起探討出來的,給孩子們學習理財?shù)姆椒?,同時集合了一些朋友的經(jīng)驗以及國外一些有趣的做法,其實這些做法背后都有兒童心理學、兒童發(fā)展學在支撐理念。希望各位看到這篇文章的家長,都能讓家里每個親愛的小朋友都能有個健康的金錢觀與理財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