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jié),你一共花了多少錢?匯豐銀行給大家算了一筆賬,統(tǒng)計出大家的“小賬本”。在他們的調查中,有一項指標非常驚人:中國90后的人均債務約為12萬人民幣。當然,很多年輕人的債務應該來源于房貸和車貸,但沒有積蓄確實成為很多年輕人的生活常態(tài)。
2018年11月發(fā)布的《中國養(yǎng)老前景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新一代年輕人里(35歲以下),56%的人暫未開始儲蓄。開始儲蓄的44%的人中,平均每月儲蓄僅有1389元。
別看存的少,這一屆年輕人還特別敢花錢,“螞蟻金服”的調查顯示,中國近1.7億90后中,超過4500萬開通了花唄(一種可以預支的信貸產(chǎn)品),也就是說,平均4個90后里就有1人進行信貸消費。
很多人說,90后是被慣壞的一代,他們今朝有酒今朝醉。在新年期間,本報記者對多名“刷爆卡”的90后進行采訪,這才發(fā)現(xiàn),他們“大膽”花錢的背后,有壓力、有迷茫、有辛酸、有無奈。
凌晨2點,她讓母親給自己紅包轉賬
26歲的張虹,母親在哈爾濱開了多家飯店,她畢業(yè)2年,啃老2年。
因為家庭條件好,再加上女兒小學時她就與前夫分手了,張虹的母親陳女士一直感覺愧對女兒,總是盡可能地滿足女兒的一切要求。
她感覺,嬌慣是對女兒的愛,沒想到,讓女兒抓住了她的“弱點”。張虹敏銳地發(fā)現(xiàn),不管自己成績多差,只要提及“單親家庭”,母親就會無條件妥協(xié)。從此以后,她抓著母親的痛點,開始以此為切入口向母親伸手要錢。
陳女士告訴本報記者:“大學時每個月給女兒三千元,但她總是不夠花。買包,燙頭,選購奢侈品,還經(jīng)常為同學買單。”大學畢業(yè)后,張虹以考研為理由,在家呆了2年,陳女士每個月給她三千元零花錢。“隔三差五就能收到她‘催款’微信:看中一只金毛狗,向我要6000元;想買新款的香奈兒墨鏡,讓我給4500元;說朋友們都有車了,她也必須買,進了4S店就告訴人家:介紹一款20萬以上的。”長期凌晨4點去進貨,陳女士的睡眠質量很差,有一天好不容易睡著了,凌晨2點鐘被微信提示音吵醒。“女兒半夜淘寶,想買兩箱美國大櫻桃,讓我給她發(fā)500元的紅包。”
與陳女士一樣困惑的,是董書的母親劉女士。今年大二的董書,愛好花錢,擅長要錢。夫妻兩人一共六千元的月薪,大半都花給兒子。這周有同學穿了耐克鞋,下周劉女士就給兒子買一雙;蘋果的新手機面世,沒多久董書就拿在手里。上了大學后,董書的攀比心越來越強,7月要旅費,8月要名表。孩子奶奶生病后,夫妻兩人向親戚借了3萬元,實在沒辦法再滿足兒子。沒想到,發(fā)現(xiàn)一哭二鬧三上吊不好使之后,董書沒有節(jié)流,而是選擇了“開源”。先向表姐借錢,然后向姥姥要手機,后來干脆安裝了一個借貸軟件,遇到喜歡的東西借錢也要買。
陳女士告訴記者:“一個學期,他借了一萬多元,幾個月沒還上最低還款額之后,才跟我坦白。我問他錢花哪兒去了,他說買衣服、吃飯請客用了。他知道,我們不可能看著他陷入危機,只要他借,我們就得還。”
張虹與董書,在很多90后啃老族中很具有代表性。他們或是家境優(yōu)渥,就想躺在父母的身上吃老本;或是還沒進入社會,沒吃過苦,沒受過罪,不知道世界上最難的事,就是人還活著,錢卻沒了。對于生活現(xiàn)狀,他們需要反思,他們的父母同樣需要反省:孩奴型父母,養(yǎng)不出省心的孩子。
有太多父母,以愛的名義,將自己活成了孩子的奴隸。拼盡全力為孩子打拼,不讓他知道社會上的風雨;盡自己所能滿足孩子的欲望,再難不能難孩子的心態(tài),澆灌出的不是理解體諒父母的孩子,反而助長了孩子的懶惰和自私。這樣的父母感動了自己,卻不知道,正是他們的溺愛害了孩子!一邊說著不嬌慣,一邊對孩子妥協(xié);跟孩子發(fā)生沖突矛盾,不尋求溝通,立刻服軟。你認為這是“愛”,其實這是一種“偷懶”。教育是一個太深的話題,沒有惟一的正確答案,但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真正的愛不會沒有底線、沒有邊界,真正的愛是幫助孩子成為獨立的個體,一個獨立的人。
太多勢利眼,讓我不敢不花錢
27歲的黑龍江小伙張亮,自嘲“隱形貧窮人口”。2016年,碩士畢業(yè)的他留在香港做理財顧問。他告訴記者:“說是顧問,其實就是向內地的富人推銷保險。”
剛入職時,他特意換下了格子襯衫,穿上了面試用的西裝,但就業(yè)3個月,沒有一個客戶。“后來有前輩暗示我,我的西裝太low(低級)了,這行業(yè)要拼資源、拼人脈,你的衣服鞋子就是你的名片。穿得土,不僅自己沒自信,也沒法讓客戶對你產(chǎn)生信任。”
從此以后,張亮過上了賺一萬花二萬的日子。“買了2000多元的皮鞋,配上寶格麗的錢包,五位數(shù)的西裝讓我兩個月沒吃晚飯。每次出去談客戶,一身品牌,風一吹都是錢嘩嘩溜走的聲音。”
不心疼嗎?他說,心都快疼碎了。“租豪車接客戶,吃飯總是搶著買單,很多時候錢花出去了,業(yè)務也沒談成。但是沒辦法,為了贏得下一次機會,為了把自己推銷出去,只能對錢包狠一點。”
不僅對錢包狠,張亮對自己也不手軟。他說,“陪客戶游香港,帶著空姐打疫苗,為了開拓業(yè)務,我24小時待命。”年前,公司通知2019年的夏天在吉隆坡有一次培訓,為了跟業(yè)界大咖見面,建立人脈,張亮一咬牙,又掏了3萬元。他說,這就是職場人的職業(yè)精神,“如此激烈的競爭,不能等有回報才付出,時間不等人。”
哈爾濱的趙小雨,同樣是一邊心疼一邊狠花錢。她告訴本報記者,自己在一個事業(yè)單位上班,女同事們背著LV,往來無白丁。“直到現(xiàn)在,我也對名牌包沒什么興趣,讓我買包不如讓我攢錢。但是你穿的不夠貴,皮包不夠好,就是被很多人看不起。大家將你的身家等同你的背景,等同于資源,沒有同樣的消費水平,好像你與他們不是一個層次的人。”在發(fā)現(xiàn)小雨家境、背景都普通后,就連領導也在一次聊天中透露出,培養(yǎng)小雨沒什么意義。
入職兩年后,小雨的“身價”越來越高,還房貸的壓力卻越來越大。她說,“看到月底存下來的那點錢,我其實特別焦慮,就這種攢錢速度,以后有了孩子怎么辦。”有時候,她覺得自己被裹挾了,想從這個怪圈中退出,但是2018年底,她還是花一萬多給自己買了一件加拿大鵝羽絨服,這是同事中的“爆款”。就像丈夫所說,“該買就買,別為了一件衣服,在單位受白眼。”
投資自我,就是最好的儲蓄
婷婷的母親拉著記者,痛斥女兒能花錢。年薪十萬的婷婷,2018年的儲蓄值不到2萬元。然而婷婷告訴本報記者,她并不是網(wǎng)絡中的“暴花戶”,而是花錢對自己進行了投資。
婷婷說:“我和媽媽的理念不一樣。她認為錢存進銀行才保險,我認為在就業(yè)環(huán)境不好的年份,充實自己,多學習,做到自我提升才是最好的投資。”2018年,做設計的婷婷報了時裝設計課,51節(jié)課,花費2萬元。她說,“雖然與我的職業(yè)關系不大,但設計這件事觸類旁通,換一種方式去思考,對我的工作也有幫助。”
不只是婷婷,越來越多的90后選擇將錢花到學習上。27歲的劉菲考下了Padi 的潛水證,花費7200元;95年的金融男,花了4萬元,報了一門華爾街商務英語;29歲的林丹婷給自己報了書法課,一年半的課程,2萬元。
他們告訴本報記者,除了專精一門,更多更廣泛的技能更容易推開求職的大門。“我之前做編輯的同學,因為會攝影,會剪輯,會2門語言,在競爭者中脫穎而出,進入知名公眾號做記者。藝多不壓身,趁著年輕,學習力強的時候,多涉獵一些知識,誰知道什么時候能用上呢?”
1991年出生的梁爽,是母親心中的“敗家子”。工資6000元的她,去年與閨蜜去了一趟非洲,花費3萬元。梁爽告訴記者,自己并不吃虧。“看到的不僅是風景,還擴寬了眼界,也拓寬了你的視野,其實這也是人思維的寬度和廣度的開拓,在聚會中聊起這次旅行,我成為眾人的焦點,還因為旅游攻略,認識了2個志同道合的朋友。在我能承受的范圍內,將錢變?yōu)榻?jīng)歷,值得!”對于這些90后來說,世界那么大,值得學值得看的太多了。
工作讓我崩潰,壓力讓我消費
還有一些敢花錢的90后,是想用消費來消解生活的壓力。張亮告訴記者,年輕人獨自在外打拼,生活壓力非常大,反正也買不起房,干脆在其他物質消費上補償一下自己。“特別是工作不順、強度太大的時候,感覺自己被掏空了,就用買買買的方式,來緩解壓力。”在某知名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工作的小趙告訴記者,自己每周要工作70小時。“我最喜歡在加班后打開淘寶,用購物消解壓力,給自己的工作增加動力。我這么努力工作,就是為了隨心所欲地買買買!”長此以往,大家的購物欲望越來越強,就像孩子看到喜歡的東西就想即時滿足一樣。“我憑本事賺來的錢,憑什么不能花?”小趙曾在2個小時內,花掉了一個月的工資,花爽了,也肉疼了。
她告訴本報記者:“以前花錢,看著累死累活賺來的錢消失,會特別心疼?,F(xiàn)在刷微信、支付寶,金錢就是數(shù)字,只要不看余額,完全沒有感覺。”此外,花唄、京東白條等信貸軟件不斷涌現(xiàn),只要定期還款就不產(chǎn)生利息,很多時候讓人感覺花的不是自己的錢,一不小心,就入套了。
既然知道這樣的花錢危險,為什么還不停手?小趙白了記者一眼:“至少在花錢的一瞬間,我很開心啊。”她說,人生苦短,要及時行樂。他們在意的是眼前的快樂與否,至于父母們擔憂的未來,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
父母才是他們最大的倚靠
“刷爆卡”的90后雖多,但在采訪中才發(fā)現(xiàn),不是所有人都在無理智的消費,很多90后敢大膽花錢的勇氣和底氣背后,有沖動,也有心痛,有壓力,也有動力。與父母相比,這一屆的年輕人積蓄不足,花錢很沖,但大部分的人花錢仍然有分寸,他們敢花的底線是不借貸,不會因為一時沖動,讓自己的生活“一夜回到解放前”。
說到底,這些不急于攢錢的90后,還是有花錢的底氣。從佳木斯來哈爾濱打拼的賈靜告訴本報記者,“月薪2600元,還要給弟弟攢錢,花的每一分錢都要精打細算。”顯然,她是不敢花錢的,因為她沒有強大的后援。很多90后承認,是在危急關頭能隨時支援的父母們,才是他們敢大膽消費的底氣。
張亮在香港努力打拼,父親給他在老家買了房子;害怕小趙在他鄉(xiāng)生活艱難,父親每個月都給她匯錢。還有很多父母,平時并不支援兒女,但只要兒女遇到急事,遇到難關,肯定會傾其所有,全力以赴。他們可能從未直白地說過,努力去拼,爸媽是你的盔甲。但大家都知道,沒人比他們更值得信賴。很多人都說,工作了才發(fā)現(xiàn),賺錢真難,我自己都不夠花,真佩服父母能把我養(yǎng)大。
時代變了,環(huán)境變了,人們的消費理念自然會隨之改變,跟上一代的消費觀不同,現(xiàn)在的孩子更崇尚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也許這種生活理念并不一定是壞事。但是,在大膽消費前,要認清一件事,到底是我需要,還是我想炫耀?到底是真想買,還是沖動消費?物質和外表不能成為衡量我們生活的標尺,別讓方便的借貸消費,將我們掏空,我們更不應該在該擔當?shù)哪昙o活成別人的“負擔”。 (文中人物皆為化名)本報記者 李熙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