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揭示了《三國演義》中,劉,關,張的特殊關系,請簡述“桃園三結義”這一故事情節(jié)。
(相關資料圖)
2、劉備、關羽、張飛三人都懷有一腔報國安邦的熱血,他們在涿郡相遇,意氣相投,三人決定結為異姓兄弟,于是他們在張飛莊后的桃園里結拜,自此之后三人便如親兄弟一般。
3、2.“怒鞭督郵”第一次表現(xiàn)了張飛的個性特點,張飛為何鞭打督郵,請簡述之。
4、督郵奉上面的命令來到安喜縣,向劉備索要賄賂,劉備不給,督郵逼迫縣吏誣陷劉備,張飛聞知大怒,沖進縣衙,將督郵拖出,縛于馬樁之上,鞭打督郵。
5、3.諸侯爭霸戰(zhàn)中,“三英戰(zhàn)呂布”是《三國演義》開篇一次精彩的戰(zhàn)斗,請簡述這一故事。
6、呂布是董卓部下的一員猛將,驍勇無敵,十八路諸侯部下的眾將相繼敗陣,這時張飛沖出陣來,和呂布交鋒,大戰(zhàn)百余合不分勝負,關羽便前往助陣,兩人夾攻呂布,卻還是無法擊敗呂布,于是劉備出陣,三人圍攻呂布,在三人的圍攻之下,呂布終于敗北。
7、4.董卓之亂中,王司徒巧使連環(huán)計,終使董卓,呂布反目,請簡述“連環(huán)計”的具體內(nèi)容。
8、王允先答應將美女貂蟬獻給呂布,又將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董卓為了貂蟬而反目成仇,在王允的挑撥之下,呂布終于手刃了董卓。
9、5.“陶恭祖三讓徐州”使《三國演義》中有名的智謀故事,陶謙為何讓徐州,結局如何,請簡述之。
10、陶謙因見劉備是仁德之人,決定將徐州讓給劉備,劉備執(zhí)意不要,于是陶謙讓劉備暫時在小沛屯兵。
11、后來陶謙病危,又要把徐州讓給劉備。
12、陶謙病死以后,劉備終于接管了徐州。
13、但事實上似乎不像演義那么簡單:因為曹操當時對于徐州志在必得,這對于陶謙必然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他執(zhí)意要把徐州讓給劉備,也有這方面的原因。
14、而劉備的推讓,自然也是不愿使自己立于險境之中。
15、<<三國演義>>讀書筆記“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提起這首詞,人們都會想到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
16、《三國演義》,全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是明代文學家羅貫中編著而成的。
17、由題目可知,這部小說是依據(jù)《三國志》寫的,但是不向正史那樣莊重,而是古代的白話文小說。
18、與《三國志》相比,《三國演義》變得藝術性更強了。
19、下面,我就從幾個方面來點評一下這部66萬字的名著。
20、一、真實與虛構演義與正史的最大區(qū)別就是,演義不是全部真實的,演義是小說。
21、人人都說《三國演義》是七分史實,三分虛構,的確是這樣。
22、但是虛構,使用藝術的手法進行虛構,而不是隨便那段史實就可以拿來虛構的。
23、比如,關公溫酒斬華雄,史書上并沒有寫這件事。
24、又如,關于單刀赴會見魯肅,史書上寫的是魯肅單刀赴會見關羽。
25、類似的例子當然是數(shù)不勝數(shù)。
26、讀過之后,稍做分析,可知這些虛構的情節(jié),大部分是為小說描述的一個個人物作鋪墊的。
27、因為,如果僅僅是象正史中所說的塑造真實的人物,有些人物就和作者的政治思想觀相違背了。
28、而且,作者在虛構的同時,還注意到了情節(jié)的合理性、連貫性,而不是生硬的去虛構,這也就是為什么讀過之后,會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9、總之,作者在這方面的寫作是相當成功的,而且這些情節(jié)也表現(xiàn)了作者的一部分主觀愿望。
30、二、神化與丑化《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并不完全是真實人物,而是正史經(jīng)過加工后的人物,這其中就有被神化的人物和被丑化的人物。
31、被神化的人物的典型代表就是諸葛亮和關羽了。
32、諸葛亮被神化的地方是“未卜先知”,關羽被神化的地方則是“忠”“義”。
33、下面,我想簡單比較一下作者為什么著重的神化這兩個人。
34、南宋著名的理學家朱熹,認為三國之中蜀漢是正統(tǒng)。
35、而朱熹以前的觀點,從陳壽開始大部分都是以曹魏為正統(tǒng)。
36、自朱熹之后,君王、大臣、百姓也開始接受朱熹的觀點,原因就是這種觀點是符合儒家思想,并能被統(tǒng)治階級所接受的。
37、羅貫中也是同意朱熹的觀點的。
38、所以他神化的人物大多是忠于“漢室”的。
39、這其中,作者又把諸葛亮寫成了“智”的化身,把關羽寫成了“忠”“義”的化身。
40、這也就是為什么受《三國演義》的影響,道光年間的統(tǒng)治者曾給關羽長達三十余字的謚號了。
41、至于丑化,基本是對神化而言的。
42、比如周瑜,歷史上是英雄早逝,《三國演義》卻把他描述成了一個忌賢妒能的人。
43、丑化大部分都是為神化作映襯的。
44、三、人物與線索《三國演義》的一大成功便是成功地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比如:足智多謀的諸葛亮、義膽忠肝的關羽、粗中有細的張飛、忠厚老實的劉備、勇謀兼?zhèn)涞内w云、狡詐多疑的曹操、忌賢妒能的周瑜、恃才狂傲的禰衡等等。
45、而作者正是用對細節(jié)的刻畫,來體現(xiàn)人物鮮明的特點。
46、如,寫張飛,第七十回中,作者對張飛使了一個小心眼智敗張郃的戰(zhàn)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與描寫,與此同時又加入了一段諸葛亮與劉備的對話,更顯出了諸葛亮的智謀高超。
47、《三國演義》能夠把繁多的人物以及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處理的恰到好處,就是因為作者在用筆上不僅有實寫、虛寫、詳寫、略寫、插敘、倒敘,還有作者采用了沿線索來記敘的文學手法。
48、《三國演義》的主線索就是蜀漢政權的建立以及滅亡直至三分歸晉的過程,其中有穿插有支線索。
49、如,赤壁之戰(zhàn)時期,作者是從劉備、孫權、曹操三條線索來展開敘述的。
50、而這三條線索有互有聯(lián)系,不會在一個章節(jié)之中只敘述一條或兩條線索,這樣交織進行,就會讓讀者感到很連貫,而不是只讀一條線索的冗長與乏味。
51、四、封建與王道《三國演義》中表現(xiàn)的一個政治思想觀就是倡導典型的儒家思想——王道與仁政。
52、《三國演義》中的一大部分虛構故事情節(jié)都是為了表現(xiàn)這種思想。
53、正是如此,作者才大膽的在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忠”“義”的藝術形象。
54、首先是諸葛亮。
55、《三國演義》中描寫的諸葛亮,是“忠貞”和“智慧”的化身,特別是作者對諸葛亮的“智慧”,更是用盡筆力,大肆渲染。
56、諸葛亮在當時的地主階級統(tǒng)治集團中,是一個看問題比較敏銳、處事比較有膽識謀略、能隨機應變的人。
57、然而,他之所以具有這些優(yōu)勢,就是因為它重視實踐。
58、如,在曹操攻占荊州,領兵南下時,諸葛亮曾向?qū)O權分析當時形勢,預計到曹操必敗,正是因為諸葛亮在戰(zhàn)爭之前就已經(jīng)對敵我雙方的優(yōu)勢和弱點作了比較的緣故。
59、又如,諸葛亮敢于使“空城計”,就是因為他對敵我將領的情況作了分析,料知司馬懿了解自己“生平謹慎,必不弄險”,從而利用司馬懿對自己長期形成的認識,采用了十分“弄險”的疑兵之計,解除了危機。
60、然而,在更多的章節(jié)中,作者卻把諸葛亮寫成了“先知先覺”的人物。
61、如,諸葛亮的幾次“夜觀天相”,幾次“錦囊妙計”。
62、而在“七星壇祭風”,更是荒誕不經(jīng)的描寫。
63、類似的問題,還可以在“巧布八陣圖”“班師祭瀘水”“五丈原禳星”“定軍山顯圣”中看到。
64、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著力描寫的人物。
65、在作者的筆下,關羽也從《三國志》中的一名與趙云、黃忠地位相同的武將,變成了《三國演義》中勇猛忠義的大英雄。
66、《三國演義》如此美化關羽,完全是為了提倡封建的“忠”“義”思想。
67、《三國演義》后,關羽就成為完全符合封建統(tǒng)治階級理想的人物,關羽在民間的影響也就越來越廣。
68、明、清的統(tǒng)治者曾經(jīng)幾次封其為“大帝”,到處為其立廟。
69、這就清楚的說明,通過關羽鼓吹“忠”“義”的這種描寫,是多么適合封建統(tǒng)治者的需要。
70、此外,也是為了提倡為封建主子賣命,《三國演義》還塑造了一系列所謂“忠臣”形象,如董承、王子服、吉平等等,他們?yōu)榱吮M忠漢獻帝誅除“國賊”曹操,“雖滅九族,亦無后悔”。
71、作者把這些人吹捧為流芳千古的模范人物。
72、此外,寫姜維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孝道”,寫孫夫人等人物時,鼓吹了封建的“節(jié)烈”。
73、由此可知,《三國演義》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貫穿了作者的社會政治觀點的。
74、五、詩詞與歌賦《三國演義》的另一大成功便是引入了大量的詩詞歌賦,雖然數(shù)量比《紅樓夢》中要少,但是其中不乏精品之作。
75、一部分詩詞是為了表達情感而引入的,另一部分則是出現(xiàn)在人物的吟唱中或筆下。
76、如,“蒼天如圓蓋,陸地似棋局……”(第三十七回),此乃文中諸葛亮所作。
77、又如,“曹操奸雄不可當,一時詭計中周郎……”(第四十五回),此乃后人嘆曹操中計誤殺蔡瑁、張允之事。
78、篇頭詞“臨江仙”,氣勢磅礴,讓讀者感到一股浩然之氣;讀過之后,更有一種意猶未盡、引人入勝的感覺。
79、篇尾詩“古風”,則把三國一個世紀的興衰成敗、長達66萬字的文字概括成僅300余字的長篇敘事詩。
80、雖然沒有華麗的詞藻,但是它卻像一片押韻的后記一般,帶領讀者重溫三國風云。
81、其最后幾句,更是引發(fā)了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認識:“紛紛世事無窮盡,天數(shù)茫茫不可逃。
82、鼎足三分已成夢,后人憑吊空牢騷。
83、”留給讀者無限的遐想。
84、總而言之,《三國演義》可以說是四大名著中僅次于《紅樓夢》的精品小說。
85、雖然其中有些思想值得我們?nèi)ヌ接?,但是它留給中華民族的意義是深遠的。
本文就為大家分享到這里,希望小伙伴們會喜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