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is is a strange investor day. ”
這是彭博社對特斯拉投資者日活動給出的評價。
對大多數從凌晨 5 點開始堅守直播的中國用戶來說,這大概是一屆令人疲憊且失望的特斯拉投資者日活動。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新一代平臺、新車型、Hardware 4.0、4680 電池新進展等備受大眾關注的焦點,都并未出現在投資者日內容中。
對于這場平平無奇的發(fā)布會,資本市場率先給出了反應——特斯拉股價在常規(guī)交易日下跌 1.4% 后進一步下跌,盤后跌超 5%,報 191.4 美元。
雖然沒有太多的亮點呈現,但馬斯克在會上揭開了宏圖計劃的第三篇章,主要內容包括儲能 240TWH、可再生電力 30 TWH、制造投資 10 萬億美元、能源要求不到燃料經濟的一半、可再生能源生產設施占 0.2% 土地面積、達到 2022 年世界 GDP 的 10%。
某種程度上,這更像是馬斯克繼實現完全自動駕駛之后“畫出的另一張大餅”,而其它的活動內容呈現,不過是這張大餅的調味料。
實現宏圖計劃第三篇章,需要10 萬億美元
要實現宏圖計劃第三篇章,馬斯克給出了一個數值——10 萬億美元 (約 60 萬億人民幣),馬斯克將其量化為“ 2022 年全球 GDP 的 10%”。
對于這條通向“完全可再生能源未來”之路,馬斯克認為要完全取代燃料能源,并為此設定了五大路標。
第一是鋪設大量太陽能電池板,每年從太陽獲取電量超過 46 PWh,以替換 35% 的化石能源消耗。
第二,用純電汽車替換傳統汽車,這將替代 21% 化石能源,同時這些車輛也能形成總量達 115 TWh 的移動儲能,這一項目將耗資 7 萬億美元。馬斯克表示,一年需要生產 2000 萬輛電動汽車才能實現這一目標。
第三,讓家庭、企業(yè)、工業(yè)供暖都轉向熱泵,能夠替換全球 22% 的化石能源消耗。熱泵本身不產生或消耗能源,而只是將房屋外部的能量傳遞到房屋內部,這將為建筑物供暖減少 33 倍能耗。這項投資預估為 3000 億美元。
第四,用電能、氫能替代現有人類工業(yè)體系中的能源消耗,減少 17% 化石能源消耗。馬斯克指出,氫能源將對工業(yè)有用,但不應該用于汽車。這一項總投資約 8000 億美元。
最后,包括飛機、航運等大宗運輸采用可持續(xù)能源,以替代剩余 5% 的不清潔能源,投資達 8000 億。
馬斯克還提出了在火星上生產火箭燃料的最終計劃,方法是分解大氣層的組成部分,將其轉化為甲烷,為星際飛船的猛禽發(fā)動機提供動力。他表示,“最終,即使是火箭也可以電氣化。”
不難看出,馬斯克提出的宏圖計劃第三篇章宏觀地聚焦于能源層面,某種程度上已經跳脫出前兩個篇章的規(guī)劃,是一次全行業(yè),而非僅僅是汽車工業(yè)的變革。
“特斯拉公司,而不是其電動汽車,可以幫助實現這一目標?!瘪R斯克說道。
2006 年,馬斯克提出宏圖計劃(Master Plan)第一篇章,生產跑車、用掙到的錢生產價格實惠的車,再用掙到的錢生產更實惠的車,在做到上述各項的同時,提供零排放發(fā)電選項,代表性產品包括特斯拉跑車Roadster、Model S/X、Model 3/Y等。
2016 年,馬斯克提出宏圖計劃第二篇章,發(fā)展儲能業(yè)務、擴充電動汽車產品線、開發(fā)出比人類手動駕駛安全 10 倍的自動駕駛技術,以及通過分享閑置車輛產生收益等,相關產品包括 Powerwall、Powerpack、Cybertruck、Semi、FSD 系統等。
目前,第一篇章已基本完成,第二篇章仍還在努力中,至于全新的第三篇章則是更為宏觀且遙遠的戰(zhàn)略路徑,似乎難以在短期看見成效。
不過,馬斯克對此十分樂觀,其預計,如果新能源產能在 2030 年前能夠按照預估增速進行,那么 2050 年前就能夠實現能源 100% 可持續(xù)。
下一代平臺有望降低50%的成本,計劃每 45 秒造一輛車
盡管特斯拉沒有發(fā)布全新一代汽車平臺,但其卻多次演講中透露了新平臺的動態(tài),再次吊足胃口。
特斯拉宣布,將會在生產模式上的做出改變,包括縮短生產時間的 40%、減少制造過程中能耗的 50%、電驅系統減重 20%、以及 Cybertruck 和未來所有汽車將升級為 48 伏電力系統。
生產模式的改變不是單一要素的轉變,而是這個生產過程全面的降本增效,例如,減少線束數量、采用新型平行裝配線等。
據特斯拉工程師透露,從 Model S 到 Model 3,線束重量減少了 17kg。另外,為了降低電子設備的復雜性和成本,特斯拉透露在下一代平臺將 100% 設計所有域控制器。
在生產制造上,特斯拉認為傳統車輛組裝方式,包括沖壓、車身、噴漆、總裝等是低效的,其倡導將序列組裝和平行組裝同時進行,能夠在同一時間對不同部分進行操作,例如模具安裝、涂裝、壓鑄等。
特斯拉強調,整車組裝只需進行一次。據透露,在下一代車型平臺中,甚至可以實現多人(或機器人)同時參與生產,操作空間密度提高 44%,空間利用效率提高 30%。
在全新的生產模式下,生產所需空間會相應減少,這意味著工廠面積不變的前提下能夠生產更多產品,提升銷量。特斯拉方面表示,下一代超級工廠/動力總成工廠的占地面積會比現有工廠小 50%,但容量和產能將保持不變。
特斯拉墨西哥工廠渲染圖
活動上,馬斯克正式宣布特斯拉將在墨西哥蒙特雷附近建造一座工廠,這也是其在美國以外建設的第三座超級工廠,投資約 50 億美元,每年將生產約 100 萬輛汽車,補充現有工廠產能,用于生產下一代新車。
另外,關于特斯拉下一代平臺,其還透露將減少 75% 的碳化硅,并且永磁電機將完全不使用稀土材料,總成本將下降 1000 美元。
特斯拉首席財務官柯克霍恩則強調,下一代平臺有望降低50%的成本,這意味著下一代平臺汽車的總擁有成本也將低于目前的所有汽車。
柯克霍恩表示,到2022年,Model 3每輛車的成本已經降低30%;弗里蒙特工廠目前的生產效率是2018年的兩倍;將會降低下一代汽車的每英里購置成本。
不難看出,下一代汽車平臺將擁有更大的規(guī)?;瘍?yōu)勢和成本優(yōu)勢,盡管還未有平臺車型發(fā)布,但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特斯拉將掀起一場更為激烈的價格戰(zhàn)。
除此之外,特斯拉首席設計師弗蘭茲·馮·霍爾扎森(Franz von Holzhausen)透露,特斯拉 Cybertruck 卡車將于今年面世。
活動上,特斯拉重申了“到 2030 年實現年產 2000 萬輛電動汽車”的目標。結合最新財報數據來看,特斯拉 2022 年的電動汽車交付量約為 131 萬輛,這距離“年產 2000 萬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特斯拉全球生產交付和銷售負責人朱曉彤
特斯拉全球生產交付和銷售負責人朱曉彤表示,截至 3 月 1 日,特斯拉的電動汽車總產量達到 400 萬輛。 “我們生產第一個 100 萬輛汽車用了 12 年,第二個 100 萬輛用了 18 個月,第三個100 萬輛用了 11 個月,第四個100 萬輛只用了不到 7 個月。”朱曉彤說道,公司的目標是每 45 秒造一輛車。
從現有動態(tài)來看,特斯拉已經在生產層面往規(guī)?;⒔当驹鲂蟼渥銖椝?,只待最終產品揭曉,向千萬級交付發(fā)起沖擊。
人形機器人再亮相,儲能將成為下一代發(fā)電廠
活動上,關于自動駕駛的介紹依舊與去年 10 月 AI Day 呈現的內容無異,僅是從架構、數據、算力三方面介紹特斯拉 FSD 是如何解決自動駕駛問題,并無太多更新,此前盛傳的 FSD HW4.0 更是只字未提。
相較之下,人形機器人 Optimus 簡短的視頻呈現更受關注。與 2022 年 AI DAY 亮相時相比,視頻中的人形機器人能夠獨立行走,還能在流水線上工作,實現“機器人生產機器人”。
“特斯拉有一個實驗室全都是(機器人)胳膊和腿”,馬斯克表示,“類人機器人和人類的比例可能超過 1:1?!?/p>
另外,在宏圖計劃第三篇章的指引下,特斯拉在儲能方面的動態(tài)更值得注意。
早在 2019 年,特斯拉曾推出 Megapack,這是繼 Powerwall 和 Powerpack 之后特斯拉的第三個固定式儲能產品,其 Megapack 的能量密度比 Powerpack 高 60%。
不僅如此,2021 年 9 月,特斯拉在加州建造了一座 Megafactory(巨型工廠)電池工廠,這家工廠將用于生產巨型儲能電池 Megapack(能量約等于 Model Y 的 50 倍),并且僅用了一年時間就已竣工。
官方資料顯示,特斯拉的 Megafactory 已經積累了 80 多個 Megapack 單元,Megapack 每個單元最大可儲存 3MWh 電量,是目前市場上容量最大的儲能系統之一。
特斯拉方面表示,Megapack 能夠幫助淘汰化石燃料,可能成為下一代發(fā)電廠。其內置了虛擬機電網穩(wěn)定器,相當于汽車的減震器,既能調節(jié)電網波動,還能提供更便宜的電能。
除了集中式儲能,特斯拉再次提及分布式儲能方式,即鼓勵車主出售汽車電量,后者也能從中獲得收益。
總的來看,在長達三小時的活動中,缺少新產品、新技術以及下一階段具體目標或數據指引的投資者日顯得缺乏新意。
盡管并未發(fā)布新一代汽車平臺以及新車型,但從特斯拉當下經營狀態(tài)的呈現不難看出,特斯拉計劃不斷通過技術提升壓縮成本,以滲透汽車市場,獲得更高的市占率,而特斯拉這一高性價比的打法或將加速汽車市場競爭態(tài)勢。
作為投資者日活動上最為重磅的發(fā)布,宏圖計劃第三篇章可以說是馬斯克描繪的另一張藍圖——致力于用二十多年的時間將地球轉變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星球;不得不說,這種想法“很馬斯克”。
然而,投資者們是否會對馬斯克描繪的藍圖買單,還需打個問號。從股價表現來看,部分投資者已經作出了選擇。
(本文首發(fā)鈦媒體App,作者 | 肖漫,編輯 | 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