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據《自然·地球科學》雜志近日報道,美國科學家在地殼下方發(fā)現(xiàn)了一層新的處于部分熔融狀態(tài)的巖石層,有望為解釋地球板塊運動帶來新思路。
露出上地幔的地球
圖片來源:物理學家組織網
領導這項研究的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后研究員花君臨等人發(fā)現(xiàn),這個巖石層位于地表下方約150公里以上,是軟流圈的一部分,軟流圈位于地幔上部。
此前,研究人員曾在類似的深度發(fā)現(xiàn)部分熔融巖層,但新研究發(fā)現(xiàn)的巖石層在全球廣泛分布,位于該深度區(qū)間,并對它在地球板塊運動中的作用有了新的認識。板塊構造理論認為,軟流圈在板塊運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為它為構造板塊提供了一個相對較軟的下部邊界,讓板塊得以在其上移動。不過,軟流圈為什么這樣“軟”,科學界目前還沒有很清晰的解釋。此前,科學家們認為,部分熔融的巖石可能是其中一個因素,其熔融狀態(tài)提供了更好的流動性。然而,研究小組通過對比軟流圈熔巖分布與地震波記錄發(fā)現(xiàn),熔融本身對板塊運動的影響并不顯著,而軟流圈內部的溫度和壓力差異等其他因素是導致軟流圈脆弱、易動的主因,從而使得板塊移動成為可能。
研究人員表示,雖然就局部板塊運動來說,還不能排除熔巖本身對地殼的影響,但這項新研究表明,今后在研究地殼板塊運動時,可在宏觀層面減少一個不確定的變量,這對未來的進展有著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