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講座中提到,當前我們主要面臨著水資源短缺、水生態(tài)損害、水環(huán)境污染三大新的水問題。我國面臨水多—洪澇災害, 水少——干旱缺水,水臟——水污染,水渾——水土流失等幾大問題。
專家呼吁人人身體力行、積極作為,讓節(jié)約用水引領社會新風尚。倡導開展“光瓶行動”,堅持喝光瓶底最后一口水,隨身帶走沒喝完的瓶裝水?;I辦會議時,盡量安排小瓶的瓶裝水,喝完一瓶、再供一瓶;參加會議,盡量自帶水杯,少用公用水杯紙杯,節(jié)約洗杯用水和紙杯。堅持廚房節(jié)約一碗水、浴室節(jié)約一桶水、洗衣節(jié)約一盆水,培養(yǎng)節(jié)約用水的良好習慣;嘗試養(yǎng)魚的水用來澆花,淘米的水用來洗碗,洗臉的水用來拖地,形成一水多用的良性循環(huán)。用自己的文明言行勸導、糾正身邊的不良行為,形成人人關心節(jié)水、時時注意節(jié)水的新常態(tài)。
在河湖保護范圍內,每家農戶和每個居民要注意保護水資源。不要傾倒、扔棄、堆放、儲存、掩埋廢棄物和其他污染物,不要向河湖排放污水,不要進行爆破、打井、亂建、亂取土等行為。不要清洗裝貯過油類、有毒污染物的車輛、容器及包裝物品,不要炸魚、電魚、毒魚和圍墾河道等活動。不要將清洗車輛、衣物等污染水體的物品,以及污水、垃圾倒入河湖。愛護河湖的每一件水利工程及設施,不毀壞堤防、護岸、涵閘、泵站等河道配套設施設備。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利研究所鄔曉梅介紹,農村飲水安全是指農村居民能夠及時、方便地獲得足量、潔凈負擔得起的生活飲用水,包括水質、水量、用水方便程度和供水保證率4項評價指標。截至2020年底,按現行標準,我國已經全面解決了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下一步將不斷提升農村供水標準和保障水平,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向農村供水保障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