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疫情尚未結束,騙子蠢蠢欲動。記者注意到,近期多家銀行加大對消費者有關防騙的教育及知識普及工作。在短短幾日內,某銀行攔截多起不法分子誘騙消費者轉賬事件。
在專家看來,疫情期間也是騙子們進行詐騙的高發(fā)期,利用消費者慌亂的心理加大詐騙的成功概率。建議如果需要轉賬,務必核實對方身份,不要輕易掃碼或點擊來路不明的鏈接,一旦發(fā)現上當受騙及時報警,并要保護好銀行卡、身份證、手機號等敏感信息。
短期內攔截多起詐騙
據悉,6月8日,農業(yè)銀行上海示范區(qū)趙屯支行便成功阻止了一起“開會寶”APP退款詐騙事件。
當日,一名抱著嬰兒的女子急匆匆地趕到農業(yè)銀行上海示范區(qū)趙屯支行要求辦理轉賬業(yè)務,并表示其在拼多多平臺上購買了一款產品,不過隨后卻接到“拼多多商家客服人員”的電話。
“拼多多商家客服人員”稱,其購買的產品質量有問題,并表示要退錢給該名女子,而退款需要下載一款名為“開會寶”的APP。為此,在對方的一番操作指導下,該名女子的銀行卡內到賬了19000元,不過緊接著,該客服人員又稱其因操作失誤導致退款金額有誤,要求退還資金。
不過,慶幸的是,在農業(yè)銀行的大堂經理了解該名女子的轉賬原由后,立即警覺起來,并立即制止了該名女子的相關轉賬操作,作報警處理,并協(xié)助其通過有關渠道進行了查證。
經過多方查證得知,原來這所謂的19000元并非是“退款”,而是通過“開會寶”APP申請的一筆小額貸款。直到此時,該名女子才幡然醒悟,所謂“拼多多商家客服人員”無疑是詐騙分子。
短短2日內,該行還阻止了另一起詐騙事件。6月6日,一名年近75歲的徐阿姨表示,其在早上8點左右接到自稱為其“外孫”的陌生電話,稱在補課期間不小心將同學的進口電腦摔壞,需要賠付2萬元,要求其先匯款并不要告訴父母,晚些會和父母坦白。
然而,具有多年經驗的該行網點行長判斷,這極有可能是一起電信詐騙,并建議徐阿姨暫緩匯款,與其女兒確認情況。經過徐阿姨聯(lián)系后,其外孫正在家中上網課,從未打過電話。
詐騙形式緊跟抗疫熱點
近期,交通銀行也推出關于指導消費者防騙的知識科普,并請該行的信用卡專家梳理出當下新型涉疫詐騙手法,解析詐騙套路,提醒消費者提高防范意識,避免錢財損失。
據記者了解,當前詐騙形式主要包含以下幾個特征:
1、釣魚鏈接換“馬甲”了。據悉,有不法分子以“配合防疫”為幌子,偽裝成“疫情防控中心”或“衛(wèi)健委”工作人員,誘導市民點擊釣魚鏈接填寫個人信息,以騙取受害人銀行卡內資金。
2、疫情期間“社區(qū)團購”悄然走紅,也成為詐騙高發(fā)地,通過微信群或小程序發(fā)布虛假團購、代購信息,謊稱有貨源,利用大家急需購得生活物資疏于防范的心理,進而詐騙錢財。
3、隨著核酸檢測證明成為許多公共場所出入憑證之一,核酸檢測的需求激增。有不法分子以“加急出核酸檢測結果”為由頭,謊稱交錢可以走“快速檢測通道”,以此進行詐騙。
4、多地中小學開啟居家網課教學,孩子上網時間增多,不法分子也將視線轉向上網課的中小學生,以游戲等為誘餌引導孩子進行支付操作。
針對社區(qū)團購中如何防騙,交通銀行信用卡專家建議,在團購過程中要仔細核實相關信息,做好憑證留存,特別是在轉賬之前務必核實對方身份,不要輕易掃碼或點擊來路不明的鏈接,一旦發(fā)現上當受騙及時報警。同時,要保護好銀行卡、身份證、手機號等敏感信息。
此外,中國國際科促會投資分會副會長、戰(zhàn)略投資智庫執(zhí)行主任布娜新也對《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除去要加強對消費者關于如何防騙的知識普及,進而提高其防騙意識之外,商業(yè)銀行也可以通過加大與相關科技公司的合作,例如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手段來進行一系列的數據篩查,將一些具有不良信息的企業(yè)及個人給予識別,進而從根源上減少類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