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戰(zhàn)場上最常用的冷兵器——矛
(資料圖片)
通常都有尖峰柳葉狀居多
我們的“矛王”不一般
最大的特點是
上鋒渾圓形似寬葉
它的出土地,在西寧
正在建設中的沈那遺址公園。
圓銎寬葉倒勾銅矛
出土于西寧市城北區(qū)——沈那遺址
1991-1993年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沈那遺址西側進行發(fā)掘
出土了一批齊家文化時期的
骨器、石器、陶器和銅器
其中最吸引人眼球的
就是這件圓銎寬葉倒勾銅矛
沈那遺址出土的齊家文化時期的骨器、石器、陶器和銅器,收藏于青海省博物館。
早在1984年
考古學家裴文中先生在湟水流域調查時
最早發(fā)現(xiàn)了沈那遺址
這是青海省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一批史前人類遺址之一
齊家文化
是青海境內(nèi)年代最早的青銅文化
圖為七星紋銅鏡。出土于貴南縣尕馬臺墓地的齊家文化文物,現(xiàn)藏于青海省博物館。
繼馬家窯文化之后發(fā)展起來的齊家文化
距今4200-3600年
大致相當于夏代和早商
其后分化為卡約文化、辛店文化和諾木洪文化
圖為鳥形駝鈴。出土于湟源縣大華中莊墓地的卡約文化文物,現(xiàn)藏青海省博物館。
在青海出土的青銅文物中
有很多文化交流的印記
為早期青銅之路的雛形
它與遙遠的歐亞草原有關?
珍藏于青海省圖書館的圓銎寬葉倒勾銅矛。
既有倒勾形似寬葉
這是阿爾泰山塞伊瑪—圖爾賓諾文化的典型器物
它的出土明確表明
早在公元前2000年開始
湟水流域已是東西文化傳播通道上的重要節(jié)點
是歐亞草原青銅文化廊道深入中國腹地的中轉地點
齊家文化時期,是早起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節(jié)點。(攝于青海省博物館)
作為當時文化交流的產(chǎn)物
這對于研究西寧及其周邊地區(qū)
齊家文化的社會組織形態(tài)和史前時期東西文化交流等
都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始謂槍之祖,蛇鋒折曲鉤”
這件國內(nèi)目前出土的最大青銅兵器
近4000年的歷史和遍身綠銹斑斑的色澤
閃爍著神秘的威嚴
這是權力的象征
沈那遺址發(fā)掘照片。(攝于青海省博物館)
不妨大膽想象
它是不是在告訴我們
當時的氏族首領就住在沈那?
名稱:圓銎寬葉倒勾銅矛
年代:齊家文化 距今約4200-3600年
收藏單位:青海省博物館
策劃:王煜鵬;
文案:王煜鵬;
海報:帕姆卓瑪;
圖片:王煜鵬;
出鏡:王煜鵬;
配音:王煜鵬;
拍攝:肖毅;
制作:肖毅;
總監(jiān):趙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