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車按照驅動輪的數量可分為兩輪驅動和四輪驅動兩類。
(資料圖片)
2、 用同一軸的兩個車輪驅動的就是兩驅,兩驅形式中,可根據發(fā)動機在車輛的位置以及驅動輪的位置進而細分為前置后驅(FR)、前置前驅(FF)、后置后驅(RR)、中置后驅(MR)等形式。
3、目前,兩驅越野車和轎車最常用的是前置后驅形式。
4、前置后驅(FR)的全稱叫做前置發(fā)動機后輪驅動,是一種比較傳統的驅動形式。
5、其中前排車輪負責轉向,由后排車輪來承擔整個車輛的驅動工作。
6、在這種驅動形式中,發(fā)動機輸出的動力全部輸送到后驅動橋上,驅動后輪使汽車前進。
7、也就是說,實際的行進中是后輪“推動”前輪,帶動車輛前進。
8、與兩輪驅動類的其他驅動形式相比,前置后驅有比較大的優(yōu)越性。
9、當車輛在良好的路面上啟動、加速或爬坡時,驅動輪的附著壓力增大,牽引性明顯優(yōu)于前驅形式。
10、同時,采用前置后驅的車輛還具有良好的操縱穩(wěn)定性和行駛平順性,并有利于延長輪胎的使用壽命。
11、除此之外,前置后驅的安排使車輛的發(fā)動機、離合器和變速器等總成臨近駕駛室,簡化了操縱機構的布置和轉向機構的結構,這樣更加便于車輛的保養(yǎng)和維修。
12、 用前后軸四個車輪驅動的就是四驅,可以按照行駛路面狀態(tài)的不同而將發(fā)動機輸出扭矩分別分布在前后所有的輪子上,提高汽車的行駛能力。
13、這是一種由電磁控制(現代途勝和日產X-Trail就屬于這一種)或者液壓控制(福特 Maverick和本田 CR-V就是采用這種辦法)離合器多層葉片從而改變發(fā)動機驅動力在變速器內傳遞路徑的技術。
14、擁有這種技術的汽車,當它們對應的前輪失去輪胎與地面的附著力或者附著力減小的時候,通過這種機構就可以把相應的驅動力傳給后軸,例如,日產X-Trail它的后輪在必要的時候最大可以獲得全部驅動力中的43%,而上邊提到的其他三部車的后輪則最多可以獲得全部驅動力中的50%。
15、而且這種驅動力適應性分配都是自動完成的,不需要駕駛者附加的工作,另外,這種系統都可以進行人為的狀態(tài)鎖止,這樣就可以在前后輪之間始終按照一個較好的比例分配動力,可以提升該車的越野性能。
16、四輪驅動表示法用4×4或者4WD。
17、注明有這些符號的汽車就是有四輪驅動的功能了。
18、四輪驅動還可細分為全時四驅、分時四驅、適時四驅。
19、全時四驅這種傳動系統不需要駕駛人選擇操作,前后車輪永遠維持四輪驅動模式,行駛時將發(fā)動機輸出扭矩按50:50設定在前后輪上,使前后排車輪保持等量的扭矩。
20、全時驅動系統具有良好的駕駛操控性和行駛循跡性,有了全時四驅系統,就可以在鋪覆路面上順利駕駛。
21、但其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比較廢油,經濟性不夠好。
22、而且,車輛沒有任何裝置來控制輪胎轉速的差異,一旦一個輪胎離開地面,往往會使你停滯在那里,不能前進。
23、但是,近年來也發(fā)展了一些智能化的全時四驅系統,比如奧迪的quattro,遇到特殊路面時,他可以重新分配扭矩,把更多的扭矩分配在不打滑的驅動輪上,從而解決了老式全時四驅的弊端。
24、分時四驅是一種駕駛者可以在兩驅和四驅之間手動選擇的四輪驅動系統,由駕駛員根據路面情況,通過接通或斷開分動器來變化兩輪驅動或四輪驅動模式,這也是一般越野車或四驅SUV最常見的驅動模式。
25、最顯著的優(yōu)點是可根據實際情況來選取驅動模式,比較經濟。
26、在公路上行駛使用兩輪驅動檔;當遇到雨雪路況時,選擇四掄驅動,增強了車輛的附著力和操控性。
27、而采用適時四驅系統的車輛可以通過電腦來控制選擇適合當下情況的驅動模式。
28、在正常的路面,車輛一般會采用后輪驅動的方式。
29、而一旦遇到路面不良或驅動輪打滑的情況,電腦會自動檢測并立即將發(fā)動機輸出扭矩分配給前排的兩個車輪,自然切換到 四輪驅動狀態(tài),免除了駕駛人的判斷和手動操作,應用更加簡單。
30、不過,電腦與人腦相比,反應畢竟較慢,而且這樣一來,也缺少了那種一切盡在掌握的征服感和駕駛樂趣。
31、 在面對汽車市場里形形色色的車輛、貨比三家時,別忘了仔細地考慮一下自己的實際需求。
32、在討價還價的同時,認真地研究一下車輛的驅動系統和越野性能,選擇合適的驅動方式才能使你選擇的愛車更適合你的需要。
33、 希望能幫助你。
本文到此分享完畢,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